說起大學,大家并不陌生,隨著每年大學招生錄取率的攀升,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大學課堂,而大學課堂考勤點名,是每位學生都抹不去的回憶,那么,您覺得大學生課堂需要考勤點名嗎?

有的人說,大學課堂考勤是學校對學生高度負責的表現。是學校對其督促學生義務的履行,所以必須實行課堂點名考勤。

 

也有人說不應該,課堂更重要的是興趣與質量,而不是一味的強制點名考勤,讓學生心猿意馬,好多課應由學生自己選擇,所以不應該做課堂點名考勤。

 

針對大學課堂需要不需要考勤點名的問題,各大媒體電臺都進行過不同程度的辯論賽,正負雙也是爭持不下,那么,究竟需要不需要進行大學課堂點名考勤?學校考勤又如何管理?下面我們一起來聽聽天時考勤管理專家團隊的意見。

一、大學生課堂需要考勤嗎?

對于每一個跨進大學的學生來說,擺脫了黑色高三,都迫不及待地想呼吸大學的自由空氣。在此,我們想說的是,站在更客觀、更理性的角度來探討大學應不應該考勤點名。

點名,作為一種學校考勤管理方式被大學普遍采用,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。以下我將從三個方面闡述我方觀點:

第一,考勤點名具有積極威懾作用。點名實質是一種他律方式。調查表明,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缺乏自覺性。自覺性的培養離不開他律。大學里有三種人,一種是不管點名與否都會好好學習的乖孩子,一種是不管點名與否都不學習的邊緣分子,還有一種就是在這中間徘徊不定的廣大普通青年。對于極少數的第一和第二種人,點名或許是可有可無的;然而讓我們把目光放到更廣大的群眾中,即第三種人,點名能夠促使他們到課堂聽課獲取知識,相比在寢室睡覺發呆打游戲,哪個更有意義呢?

第二,考勤點名是學校維持教學秩序的必要手段。一門課程的考核標準本就囊括課堂的表現,考勤當然在其中。因此,點名是學校對學生負責的表現。需要指出的是,維持教學秩序,并不意味著剝奪學生的自由,大學生有充足的課余時間來發展自身愛好。我們上街出行不能闖紅燈,但是紅燈并沒限制我們的出行自由啊。

第三,考勤點名幫助大學生端正學習態度。點名發生在兩種課:必修和選修。任何一個必修課的課程設置,都是國家教育部根據專業需求設計的,其科學性是一個學生僅僅依靠自主選擇很難達到的。必修課點名是敦促每一個學生完成自己的學業,這既是必須履行的義務,也是對自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。而選修課是學生經過慎重考慮后自己做出的選擇,選修課的點名便是提醒我們對自己的選擇負責,而不是輕率地隨心所欲。

說到這里,我方還得指出,我們認為大學應該考勤點名,并不意味著點名制度一成不變。相反,我們認為點名制度需要不斷完善,以更好地發揮其作用。我們支持快速、高效的點名方式,反對重復、冗長的點名方式。但無論如何,我們堅信大學是應該點名的。

另外,考勤也不單單是上班族的“特權”,象牙塔中的莘莘學子也是考勤大軍中的一員,為了提高學生的出勤率,很多大學校園都流行點名制度,但是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,一些學生為了逃課,會“請”不同系不同班的同學代為簽到,蒙混過關。

 

為了確保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人身安全,近年來,各大高校相繼開展了加強安全教育活動,推出了一系列措施,希望盡量減少學生逃課的行為發生。移動考勤作為一種考勤打卡制度,完全可以作為學生上課考勤使用。

 

二、學校考勤管理辦法

學校考勤管理和企業考勤管理,其實并無太大的差別,都應該提供人性化的考勤管理方案,不應該流于形式,為了考勤而考勤,為了上考勤系統而用考勤系統,每個學校必須制定適合自己的考勤管理制度。

一、考勤請假制度

1.學生學習期間,一般不準請事假。如遇特殊情況需請假者,必須由本人提出書面申請,辦理請假手續,兩節課以內由輔導員批準(周五及節假日前后的請假,由輔導員簽字后報學工組長審批),兩節課——3天由學工組長批準,超過三天由學校學工處批準。

2.學生因病請假,須持校醫室證明或縣級以上醫院出具的病休證明,病休在一天以上的,須經輔導員批準方為有效。

3.學生請假期滿,應主動找批準人(輔導員或學工組長)銷假。有特殊情況需延長請假者,應在假期未滿之前提出書面申請,事后由輔導員或學工組長審批。

4.學生上課、軍訓、勞動、社會實踐、教育實踐、基本功訓練、課外活動、兩操、自習課、班會集會等均應酬考勤,因故不能參加者,必須請假(同前)。

二、考勤管理辦法

1.班級每天在《班級日志》或《點名冊》上記載缺勤及遲到、早退者姓名、節次,每周匯總后于周日晚自修前交學生會紀檢部。

2.班長或紀檢委員必須對考勤檢查人員如實申報班級缺勤情況,對病、事假者必須出示有關證明或假條。

3.對不按制度填寫或漏填、謊報的班級,將酌情從《班級目標管理積分》中的考勤部分扣分。

經過以上分析,您現在覺得大學課堂考勤有其必要性嗎?如果你有更多的想法和建議,歡迎與我們天時考勤管理專家團隊交流,一起探討學校考勤管理方案,提出建設性的建議,讓學校考勤管理走出一條特色考勤之路。


您可以返回【考勤系統】首頁或進入【新聞資訊】閱讀更多資訊